」 熊的季節 阿拉斯加漁獵部(Alask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Game)發言人瑞克・格林(Rick Green)表示,灰熊在男子獲救的地區很常見,尤其是在每年這個時候。
不過,去年曾經出現的各種質疑,現在又都重新出現一次,不免令人感到時空的錯置荒謬感。從去年三倍券的印製成本來看,三倍券一份有500元四張、200元五張,一共九張等同於鈔票的東西。
如果我們從廠商的角度來看,那也是很有意義,因為許多商家會針對振興券來設計優惠活動,就是一定要使用振興券才能夠做的消費,這也是發現金無法達到的效果。其實「印製」本身的成本是非常低,甚至可以忽略的。例如,真正該被討論的事情包括:振興方案的相關成本及效益到底該怎麼估算?應對疫情再起,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?人潮回流之後假設疫情又再升溫(如同現在世界許多國家的狀況),政府的應對措施是什麼? Photo Credit: 中央社 行政院擬推出振興五倍券,台灣民眾黨立委賴香伶(左)、張其祿(右)10日舉行記者會表示,日前已有多位民進黨立委勇於挺身表達不同意見,顯示這項政策背離民意,要求行政院應以去年三倍券缺失為戒,避免重蹈覆徹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110年8月12日 到底是幾倍? 去年有很多人批評說政府叫大家「花1000元拿回2000」卻騙大家說是三倍。另外還有一個去年吵過很久,今年又被拿出來吵,實在令人相當無奈的批評:有些人堅持說「1000元加上2000元才是3000元,三倍券明明只是兩倍券」。
現金對振興的效果絕對是最小的,因此,反振興券但主張發現金的觀點,似乎是說不通的。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,花1000元、拿到面額5000的振興券,應該可以獲得比原本價值5000元更多的貨品或服務,帶來更多經濟上的乘數效應。據說在始政典禮上,他曾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面前演出能樂「八島」,獲其讚賞。
從收藏觀的角度來看,魏清德的收藏以傳統文人畫、書法為主,這幅重彩裝飾性強、具有濃厚日本風情的人物畫,或許非其所好。其中也包含與史博館作為「中華文物展示機構」的形象難以連結在一起的藏品,比如以下這件武部竹令(1861-1940)的《日本能樂人物》。來台後,竹令在台北市北門附近經營吳服店(和服店),工作之餘從事能樂的演出。在史博館成為如今外觀前,原本的館舍是日治時期總督府殖產局的商品陳列館。
雖說史博館收藏不少戰後在台受邀辦展的日本畫家、書法家的傑作。是日治時期最早在台灣開設吳服店及從事能樂表演者之一。
日治時期,這裡屬於佐久間町的範圍,坐落著許多總督府官僚的宿舍,與當年的商品陳列館、植物園、建功神社等建築所在的南門町,一同構成靜謐的台北城南風景。竹令與潤菴 回頭來看這幅《日本能樂人物》,實際上,他是在2005-2007年間,由魏清德(1887-1964)後人所捐贈的書畫之一。之後負責展示、陳列台灣及南洋的物產,外型為二層樓的木造日式建築,造型雅致,一旁闢有水池,整體造型很難與之後的史博館聯想在一塊。……因為沒有舞蹈樂隊,他不得不一邊舞蹈一邊唱,其吃力實在無法形容。
不過像這樣深具日本文化風情的主題卻十分少見。包含河南博物館的舊藏,主要為河南新鄭、安陽殷墟、輝縣琉璃閣的青銅器。隨著其後來被改建成如今的宮殿式外觀,該印象獲得進一步增幅。然而,自1955年創設以來,史博館陸續購藏、接收、獲贈來自四面八方的文物。
2007年,該館舉辦魏清德書畫捐贈展,並出版圖錄,近年更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成立主題網站。不過此時我們若從史博館的大門向左轉,沿著南海路往牯嶺街右拐,約莫步行十分鐘便會抵達武部竹令的故居。
其外觀屬於紅磚綠瓦的中國北方宮殿式樣,包含藝術教育館、工藝設計館(原科學教育館)在內,這些建築皆反映出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刻意在新領土上,移植中國美學的空間意識形態。這一年同時也是台灣畫家如郭雪湖、陳進、林玉山入選台展,被後世冠以「台展三少年」美稱的時刻。
之後,年事已高的竹令退居畫壇後方,鮮少參加主流畫展,1940年以79歲高齡因病逝於台北家中。但無論如何,史博館自設立以來,社會大眾對其印象皆停留在中國古物的展示陳列。當時的畫評認為:「武部竹令所專長的能畫《翁》與《猩猩》,雖然呈現手法不同於耕漁(月岡耕漁,活動於明治到大正年間的浮世繪師、能畫家),但在台灣,有其他人難以企及的獨特之處」。但是他自願表演的,想到自己的表演作為今日餘興的開端,這才是重要的佳名。能畫,顧名思義就是描繪能樂舞台、演出的繪畫。在能樂的演出中,猩猩多以一身紅色的散髮、面具、穿著為其裝束。
再加上,與魏清德交往密切的報社主筆尾崎秀眞、詩友王少濤與恩師漢詩人須賀蓬城等,也都有與竹令往來、交友的紀錄,也不無間接輾轉獲贈此畫的可能性再加上,與魏清德交往密切的報社主筆尾崎秀眞、詩友王少濤與恩師漢詩人須賀蓬城等,也都有與竹令往來、交友的紀錄,也不無間接輾轉獲贈此畫的可能性。
這位在日治時期有著小說家、漢詩人及書畫收藏家等多元身分的報社記者,肯定有許多管道能與武部竹令往來,收藏這幅畫作。據說在始政典禮上,他曾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面前演出能樂「八島」,獲其讚賞。
在史博館成為如今外觀前,原本的館舍是日治時期總督府殖產局的商品陳列館。當時的畫評認為:「武部竹令所專長的能畫《翁》與《猩猩》,雖然呈現手法不同於耕漁(月岡耕漁,活動於明治到大正年間的浮世繪師、能畫家),但在台灣,有其他人難以企及的獨特之處」。
來台後,竹令在台北市北門附近經營吳服店(和服店),工作之餘從事能樂的演出。魂歸城南 魏清德過世後,其收藏由不同家屬後代繼承,直到2005年以後捐贈史博館。乍看之下,這幅深具日本傳統文化脈絡的作品,與來自河南的青銅器、清宮的陶瓷書畫一同典藏,顯得十分突兀。這一年同時也是台灣畫家如郭雪湖、陳進、林玉山入選台展,被後世冠以「台展三少年」美稱的時刻。
然而,日本與史博館的淵源可不僅如此。認為能夠描繪「能」這種少數日人才能精通、鑑賞的表演形式,身兼謠曲家及能畫家的武部竹令,有著他人模仿不來的獨特性。
然而到了隔年,武部竹令再次以能畫準備投入台展時,卻鎩羽而歸,自此之後再也沒能入選。不過像這樣深具日本文化風情的主題卻十分少見。
是日治時期最早在台灣開設吳服店及從事能樂表演者之一。不過魏清德同時也具備現代知識分子的開闊視野,先後贊助、支持過黃土水與陳澄波等人的藝術創作,且已知的收藏中亦不乏日人畫家的作品,顯示出他交友廣闊與藝術開放的態度。
包含河南博物館的舊藏,主要為河南新鄭、安陽殷墟、輝縣琉璃閣的青銅器。其外觀屬於紅磚綠瓦的中國北方宮殿式樣,包含藝術教育館、工藝設計館(原科學教育館)在內,這些建築皆反映出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刻意在新領土上,移植中國美學的空間意識形態。古云「問鼎中原」,國民政府之所以將青銅器移至史博館、故宮等機構珍藏,不免有自詡中華道統正朔的意味。另一批做為館藏基礎的文物來自日本,是二次大戰結束後,日本歸還中國的陶瓷、文書及宮廷字畫等。
但無論如何,史博館自設立以來,社會大眾對其印象皆停留在中國古物的展示陳列。2007年,該館舉辦魏清德書畫捐贈展,並出版圖錄,近年更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成立主題網站。
日治時期,這裡屬於佐久間町的範圍,坐落著許多總督府官僚的宿舍,與當年的商品陳列館、植物園、建功神社等建築所在的南門町,一同構成靜謐的台北城南風景。實際上,前面史博館的《日本能樂人物》所描繪的是便是猩猩。
竹令與潤菴 回頭來看這幅《日本能樂人物》,實際上,他是在2005-2007年間,由魏清德(1887-1964)後人所捐贈的書畫之一。在日籍作家西川滿的歷史小說《台灣縱貫鐵道》,便收錄這段往事: 武部開始舞蹈,舞姿與那清秀的容貌相襯,舞蹈的韻味,令人感覺不僅僅是餘興,洋溢著熱烈之情,有風格,觀眾鴉雀無聲。